close

article-ck-596ee231c3573

想走進東協,得先掌握綿延4000公里的湄公河流域。北東協五國,中日韓如何競爭和合作?這場投資大戰,故事從1970年代說起。想走進東協,得先掌握綿延四千公里的湄公河流域。一條河串起五國市場、資源和戰略位置,成為中日韓投資競爭最激烈的主戰場。

湄公河流域戰略位置吃重,自然資源豐富,大航海時代即是歐洲列強競相爭奪的殖民地。如今,湄公河流域依舊列強插旗。習近平時代透過「一帶一路」策略,深入這塊與中國緊鄰的高成長區域。中國不是唯一,日本與韓國也積極深耕湄公河流域。

中日韓各據一方

日本可說是三國中最早進入湄公河流域佈局的國家,透過「投資、貿易、援助」三位一體的模式,不斷強化與加深和湄公河五國交往的程度。從時間上來看,日本自1970年代起便積極在東南亞投資,主力集中在泰國及越南。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在報告中指出,日本在湄公河流域的投資,主要透過亞洲開發銀行(ADB)出資主導「大湄公河次流域計劃」。

一名寮國《永珍時報》記者,向《天下》透露,日本多透過國際協力機構(JICA)進入,「例如他們來寮國做水電廠工程,會先研究4到5年才動工,不是快速來蓋個工程,賺完錢就離開。」因此日本在湄公河流域的投資底蘊相當深厚,佔有領導地位。重視給在地人釣竿,不走掠奪式模式,在地居民也較能接受。

一名在中南半島工作7年的JICA員工證實《永珍時報》記者的觀察,「日本進入一個國家佈局,首先要先做調研,確認可執行,就會帶著大筆資金準備長期投入,速度比較緩慢,但也比較深入。」

中國則從2007年後開始具體落實「走出去」戰略;更在習近平上台後,提出「一帶一路」作為對外經濟佈局的架構,在湄公河流域的投資變得更加積極。

「為的是建立與東協的戰略伙伴關係,深化中國與東協之間的互聯互通,」台灣經濟研究院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中心副主任吳福成認為,除了地緣政治的戰略目的,湄公河流域也是中國產能輸出的主要目標市場。

 

 

韓國對湄公河流域的系統性投資佈局,起步較晚。從2011年才開始有「湄公河──韓國外交部長級會議」,並在2014年達成協議,推動「湄公河──韓國行動計劃」,加強韓國對湄公河流域地區的投資佈局與相關經濟合作。

湄公河流域現今的外資勢力,便形成中國「一帶一路」、日本「大湄公河次流域計劃」,與韓國「湄公河──韓國行動計劃」三足鼎立的投資競合局面。

中、日、韓三國在湄公河流域,以外國直接投資(FDI)與基礎建設為武器的投資大戰正式開打,也形成各自的勢力範圍。

日本鞏固勢力 加重泰國投資

中國從「走出去」到「一帶一路」,讓日本在湄公河流域的佈局面臨競爭壓力。

日本在習近平上任後的頭3年(2013年到2015年)加大對泰國投資力道,金額大約是胡錦濤任內最後3年(2010年到2012年)的3倍,頗有與中國分庭抗禮的意味。特別是2013年,日本對海外投資額創下歷史新高,受當時中日關係惡化與中國勞動成本提高影響,日本將資金大量轉移至東協,並主攻泰國。

「日本以汽車工業為敲門磚投資泰國,」吳福成表示,泰國因盛產橡膠,以及過去電子業發達,一直都是日本汽車工業的投資重點。日本汽車工業在泰國的成功,帶動電子、紡織、食品加工等產業跟進,加上泰國在湄公河流域的心臟地帶,讓泰國成為日本輻射狀佈局湄公河流域的核心,同時也是這場投資大戰中,日本在湄公河流域最重要的「陣地」。

 

資料來源:天下雜誌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Care 的頭像
    iCare

    iCare 國際地產

    i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